廳頭〔2022〕1196號
各市、州、直管市、神農架林區?。ǔ牵┙ň?、城管委,武漢市房管局、園林局、水務局,宜昌市園林局、鄂州市水利和湖泊局,仙桃市住保中心、林業中心,天門市住保中心,廳機關各處室、廳直各單位:
當前,我省已進入主汛期,高溫、暴雨、雷電、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增多,季節性、階段性不安全因素交織疊加,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的概率也隨之增大。近期,國內工程建設領域安全生產事故多發,個別地方因大風導致牌樓結構物墜落發生人員傷亡事故,高層建筑外墻外保溫脫落、樓頂臨時構筑物、廣告牌被風刮倒導致傷人和損壞財物,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復雜。省委、省政府領導多次批示,要求進一步加強建筑工地的安全檢查,強化汛期、不良氣候和極端天氣建筑施工安全生產管理。為切實做好全省住建領域汛期和高溫天氣安全生產工作,防范和減少各類安全事故發生,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切實增強做好汛期和高溫天氣安全生產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為扎實做好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促發展各項工作,營造平安穩定的社會環境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各地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統籌發展和安全,牢牢守住安全紅線與底線,以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高度負責的態度,抓好汛期高溫安全生產工作。要汲取省內外各種安全事故教訓,進一步強化落實政府屬地責任、部門監管責任與企業主體責任,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態勢。要深入推進住建領域安全生產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堅持關口前移,加強源頭治理,強化跟蹤督辦,確保整改閉環。要堅決杜絕檢查流于形式,檢查不執法、執法不處罰、處罰不到位等安全監管“寬松軟”問題,確保夏季高溫汛期全省住建領域安全穩定。
二、突出安全管控工作重點
各地要結合高溫汛期安全生產特點,將高溫汛期安全生產工作與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鞏固提升,以及全省住建領域安全生產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安全生產專項治理行動等工作任務相結合,突出工作重點,扎實做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房屋市政工程建設安全隱患排查整治。一是嚴格排查項目工地制定應對不良氣候和極端天氣應急預案、儲備應急物資、組織開展應急演練以及極端天氣情況下果斷采取停工、停產、撤人等應急措施情況。對存在泥石流、滑坡、垮塌等威脅的施工現場,提前做好有效防范應對準備。接到當地氣象部門不良氣候和極端天氣的預警信息后,要果斷采取停止室外作業、停工、撤人等措施,嚴防發生人員傷亡事故。二是重點加強深基坑、模板支撐系統、腳手架、起重機械安裝拆除、隧道盾構施工等危險性較大分部分項工程的安全管控。加強深基坑(槽)周邊防護以及支護、降(排)水、邊坡的安全監測,嚴格檢查起重機械的基礎可靠度排水、附墻安裝情況,以及腳手架連墻件設置和可靠連接等情況。三是要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專項治理。加強起重機械等危大工程專項整治,強化一體化企業履責監管。嚴格開展防高墜事故專項治理,未落實高墜事故防范措施的項目堅決停工整改。加強給排水管網、地下管廊等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人員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前要探測有害氣體濃度和正確佩戴安全防護裝備。嚴格施工消防管理,確保用電、用火、用油、用氣、用焊安全,加強應急演練,避免出現群死群傷事故。嚴格極端天氣暫時停工后的復工檢查,防范次生災害發生。加強施工現場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確保建筑施工揚塵防治措施落實落地。四是加強全員安全教育和“三違”行為查處,特別是一線作業人員安全培訓,督促關鍵崗位人員到崗履職,嚴格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要杜絕施工現場違章指揮、違章作為、違反勞動紀律。完善施工現場全員安全管理體系,嚴格壓實全員安全生產責任。按照隱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強化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和案例警示。五是加強建筑施工現場新冠疫情常態化管控。按照省新冠疫情防控指揮部最新防疫工作要求,繼續督促各方責任主體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嚴格落實《湖北省建筑工地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指南》,強化疫情智能監測,加強人員進出場管控和健康管理。
(二)進一步加強城鎮燃氣安全管理。圍繞城鎮燃氣經營許可核查、燃氣項目合規性核查、城鎮燃氣管網安全隱患、重點場所設施安全隱患、燃氣器具安全隱患、燃氣使用安全隱患、燃氣市場經營秩序、燃氣經營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等八個方面情況,深入開展城鎮燃氣安全隱患再排查再整治。要開展燃氣設施安全隱患大排查,加大燃氣管網巡查檢查和更新改造力度,對管道燃氣經營企業和瓶裝燃氣供應站開展安全專項檢查,重點對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是否落實,相關法定程序是否履行,防雷、防火防爆、防汛、防高溫措施是否到位進行檢查,會同市場監督管理、消防等部門,對用戶燃氣設備、管道、相關器具使用和餐飲場所安裝燃氣泄漏報警裝置等情況進行檢查,及時排除安全隱患,防止燃氣泄露,確保燃氣使用安全。
(三)緊盯市政道橋涵隧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加強橋梁主體結構和其附屬設施安全風險隱患巡查排查,加強城市道橋涵隧在建工程、高風險城市道橋涵隧、城市橋梁防護設施、城市道橋涵隧附屬設施、結構設施、運營環境安全風險隱患排查。對檢測發現的城市危險道橋涵隧,要科學合理制定隱患整治方案,做到“一橋一涵一隧一策”,立即掛牌督辦整改加固到位。各地住建部門要督促市政設施管養部門制定汛期排澇應急預案,檢查補充防汛應急物資,加大對城市主次干道、橋梁、市政管網等市政基礎設施的隱患排查力度,及時發現和消除安全隱患,確保城市防洪排澇能力。
(四)強化市政供排水設施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嚴格落實《城鎮供水條例》《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要求,強化供排水工程施工安全、供排水管網工程質量、供排水管網竣工驗收、供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維護管理,保證城鎮供排水安全。一是排查供水方面安全管理。重點檢查城市供水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制度落實情況,嚴格飲用水水源、供水水質和二次供水安全安全管理,對水廠安全和供水管網安全運行管理水管網進行安全和風險評估,并制定和完善相關安全與應急保障措施。確保供水工程施工現場安全管理核查,適時開展應急預案和演練。二是確保排水設施安全。重點檢查正處于基坑溝槽施工階段的工地,檢查四周防護欄桿是否堅實可靠、支護措施是否穩定、排水設施是否齊全,特別要注意檢查土體的穩定性。排查城市污水收集管網和污水處理廠運行安全隱患,日常安全生產管理是否到位。三是堅決消除城市內澇安全隱患,重點排查城市排澇泵站、污水處理廠(站)、涵閘、拍門等設施設備管護責任是否有效落實,立交橋下、地下通道、低洼地帶棚戶區及易澇區域的汛期值守、現場管控監控責任是否有效落實,城市排水管渠、雨水收集口和檢查井是否存在淤積堵塞,地下車庫、地鐵等地下空間出入口防倒灌措施和在建地下工程周邊的排水設施是否正常運行,應急搶險物資設備是否準備充足。
(五)加強城鄉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要堅決落實自建房“百日行動”專題部署,聚焦重點,加大排查力度,快查快改、立查立改,建立周調度制度,實現“自建房排查摸底基本完成、重大隱患基本管控到位”兩個目標,及時消除危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隱患。抓好自建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壓實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加強對城鎮危險房屋安全隱患和既有房屋違規改擴建的排查整治,督促房屋產權(使用)人落實安全管理主體責任,強化城鎮既有房屋日常安全監管,制定房屋安全應急搶險預案,加快推進城鎮房屋安全管理地方法規體系建設。聚焦重點進一步深入復核排查,加快自建房屋安全隱患整治進度,建立房屋安全動態監測機制,優化新建房屋選址設計,加強自建房質量安全管理。年久失修的建(構)筑物等存在安全隱患的應封閉不得開放,并增加“不得駐留”“坍塌危險”等警示標牌,防止極端天氣情況下人員入內躲風避雨而遭遇建(構)筑物倒塌傷人事故。督促業主對已采用外墻外保溫設計施工或外墻粉刷層、粘接層厚度超出規范要求的建筑物,要加強日常巡查,防止發生外墻外保溫整體垮塌傷人,特別對已發生局部開裂、空鼓、脫落的建筑外保溫要采取有效措施,盡快消除安全隱患。
(六)抓好城市管理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健全城市管理安全運行管理機制,加強城市管理日常巡查。要督促有關部門加強對城市公園中大型游樂設施、體育健身設備等進行安全檢查。全面開展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生活垃圾填埋場、餐廚垃圾處理廠、建筑垃圾消納場的安全檢查。深入開展“頭頂上的安全”治理行動,對高大樹木、戶外廣告招牌等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加強污染物排放控制,指導督促設施運營單位做好廢氣、廢水、廢渣的處理工作。對地下空間、低洼地帶等危險區域和關鍵部位,要設立警示標牌和必要防護設施,避免發生人員傷亡和嚴重內澇造成重大財產損失。加強城市規劃區內的大型建筑渣土堆場、山體附近建構筑物的巡檢和監測,防止出現滑坡、坍塌。
三、加強突發事件信息報送和應急處置
(一)強化應急值守。各地要提前修訂完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做好應急物資、應急隊伍、應急設備儲備,加強應急科學救援準備。嚴格執行領導干部到崗帶班制度、關鍵崗位24小時值班制度和事故信息報告制度,確保信息渠道暢通,信息報送及時,絕不漏報瞞報。
(二)加強部門聯動。各地要密切關注氣象預報、地質災害預警等情況,加強與當地氣象、自然資源、應急管理、水利等部門信息溝通和工作聯動,及時掌握氣象、汛情、地災預報動態信息和預警信息,并及時向企業和項目工地轉發,提前做好防范應對工作。
(三)科學應急處置。發生突發事件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及時科學處置防汛減災、安全生產突發事件,把損失降低到最小。要督促有關企業和項目工地切實落實極端天氣應對措施,熟悉應急避險措施、疏散路線、安全避險點和緊急撤離方式,對可能受到重大自然災害或極端天氣影響的廠區、施工現場,要果斷轉移區域內務工人員和群眾,做到應轉盡轉、能轉早轉。工程項目因故中止施工期間,建設單位應組織施工、監理等相關安全保障責任單位全面落實各項安全保障措施,落實專人值班值守制度,并定期組織開展巡檢巡查,確保各項安全保障措施有效發揮作用。保障措施實施有變化或遇有特殊、突發情況應立即調整并迅速組織實施,并及時向屬地政府報告。
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2022年7月5日